加拿大28预测开奖官网咪牌 - pc开奖结果预测加拿大
学生天地

转:职场青睐什么样的大学生

来源:光明网   作者:       发布日期:2012-05-28     浏览次数:

            一个人的成功有多少是汗水和努力造就的?当名校情结愈演愈烈,名校效应究竟价值几何?学习、成长、能力提升,大学又该为学生担负怎样的责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与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近日联合发布“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报告,数十位专家基于此项目2010–2011年度的调查数据,探索了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教育质量与学生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机会获得、能力提升、就业表现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谁能在升学竞争中抢得先机

  课题组公布的《中国高等教育公平报告(2011)》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城乡、地区、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先赋性差异不仅对大学生的在校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带来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报告显示,在获得高考自主招生名额、保送资格以及加分等优惠政策时,农村学生处于劣势。其中,生活在直辖市的学生,获得自主招生名额的可能性是农村学生的5.5倍。农业户口学生中,获保送资格的比例为0.3%;非农业户口学生中,有0.8%获得保送资格,高于农业户口。除了户口之外,在所有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中,来自城市地区的学生比例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其中省会城市最高,为27.5%,其获得保送资格的可能性是郊区农村学生的11.1倍。

  调查者分析认为,存在此差异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学生更容易获得保送、加减分优惠政策以及自主招生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想成功获得保送、自主招生等资格,学生家庭需要承担相当的经济成本、文化成本和时间成本,在这方面,非农业户口的学生显然具有优势。

  此外,父代教育水平也对子代的教育机会存在一定影响。调查指出,处于优势地位的父亲阶层资源和他们所对应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子代的机会获得。但同时,中下阶层的子代有着强烈的地位崛起和向上流动的意愿,也更多地利用高考的考试选拔机制实现上升意愿。

  参与研究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精明认为,除去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农村生源比例下降外,阶段性的教育不公等现象确实客观存在,这也进一步呼唤多样化选拔机制的丰富和制度的完善。

  谁能在就业表现中更加抢眼

  报告显示,在中国读名校并不只是一种情结,还能带来比普通大学更高的经济回报。据统计,名校与普通大学毕业生起薪差异明显,就业市场上的名校效应非常突出。“211工程”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2427元/月,比普通大学高出28%;“985工程”大学为2587元/月,比普通大学高出36%。参与研究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宏彬指出,这只是毕业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会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而进一步加大。

  报告指出,造成这种起薪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能力以及技术能力与工作经验四个方面。

  数据显示,家庭背景中的很多因素会对大学生毕业起薪有影响。有25%的毕业生在求职中有家庭或者熟人帮忙,其中高达73%的学生认为这对求职有帮助。而教育在代际之间也存在着传递性,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往往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也能够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家庭教育,影响子女的学习能力与人格发展。

  同时,名校学生在高考成绩、英语水平上高于普通大学学生,这也影响到了工资水平。据统计,高考成绩高于省平均分的毕业生工资比低于省平均分的毕业生高出17%,英语四级排名前20%的毕业生比排名后80%的毕业生平均月工资高出18%。

  社会活动能力、政治面貌等在就业市场上也很受重视,很多用人单位都会非常关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团活动经历,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起薪要比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高出8%。而名校效应的一个重要来源正是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名校毕业生也有着更高比例的学生干部和党员。

  而颠覆人们“有证在手,走遍天下”的观念在调查中发现“拥有技术证书并不能提高毕业生的起薪”,在名牌大学,有技术证书的毕业生起薪比无技术证书的毕业生低10%,在普通大学则为5%。“这是因为在考证比例极高的情况下,证书的竞争力不再明显,而为考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反而有可能耽误其他能力的锻炼。”李宏彬同时指出,和考证一样,拥有兼职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甚至比没有兼职工作毕业生的起薪要低,“大学生的兼职大多是家教或低技能工作,主要在于赚钱,对于自身能力并没有实质性锻炼,因而不被招聘单位重视。这也意味着大学生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什么决定一所大学的好坏

  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和教育规律的评估标准一直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标杆。“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研组认为,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实现传统教育质量评估观念向新的“增值观”的过渡。

  “学生是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存在的首要原因,大学的资源投入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经验,并由此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提升,显然应该成为评价大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认为,如何将学校资源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应该成为评价高等教育和大学质量的新标准:“增值的评价标准也更符合教育规律,不能仅仅比较名校学生和一般院校学生之间的分数或能力差异,应该从他们通过大学教育获得的提升度来评判教育质量的好坏。”

  此次调查也显示,资源的区域配置格局与人才的质量培养格局之间存在复杂关系,前者并不直接决定后者。同时,尽管“985”院校在基础学科上优势明显,但“211”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在一些应用性学科上,如教育学、管理学、农学、工学等也表现突出。